上半年全国空气质量成绩单出炉。山西表现尤为突出——168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变化程度较好的前20个城市中,山西以9市的数量领跑全国。

生态环境部监测数据显示,1月—6月,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32.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4%。优良天数比例为83.8%,同比上升1个百分点。

可以看出,今年上半年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持续改善。从重点城市来看,在168个重点城市中,咸阳、西安、开封等20个城市空气质量较差;忻州、呼和浩特、包头等20个城市空气质量变化程度较好。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36”城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明显

上半年,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2.4%。其中北方地区城市贡献较大。

数据显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36”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40.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5.4%,是三大重点区域中下降幅度最大的地区,这一点可以从排名中得到体现。

1月—6月,PM2.5浓度变化程度较好的前20个城市,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36”城市占比达到一半。其中,河南省有5地进入前20,分别是焦作、鹤壁、濮阳、平顶山、新乡;河北省有3地进入前20,分别是邯郸、石家庄、邢台;山东省有两地进入前20,分别是东营、滨州。

同样值得关注的还有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呼和浩特市,上半年,上述两地分别在PM2.5浓度变化程度较好排名中位列第一位、第五位。

从排名来看,PM2.5浓度变化程度较好的城市仍以华北地区为主,尤其河北、河南等传统污染压力较大的省份表现突出。但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华北地区城市虽然在降低PM2.5浓度上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总体空气质量仍较差,在空气质量排名中依旧靠后。

咸阳、西安、开封空气质量较差

上半年,陕西省咸阳市、西安市,河南省开封市空气质量较差,位列168个重点城市倒数前三位。

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咸阳市空气质量排名下滑明显,上半年多次进入空气质量较差后20。一季度,咸阳位列168个重点城市倒数第二位。西安作为省会城市,排名亦不容乐观,一季度位列168个重点城市倒数第三位。除咸阳、西安外,陕西省渭南市也多次进入空气质量较差后20,上述3地均位于汾渭平原。

2025年第二季度关中城市群大气污染治理联防联控联席会议近日在陕西省西安市召开。会议指出,“三市一区”(西安市、咸阳市、渭南市、杨凌示范区)将持续强化区域协同,以联防联控为抓手,下好“一盘棋”,打好“组合拳”,推动关中地区环境空气质量稳步提升。

从整体来看,上半年168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较差的后20位城市,河南省有9地进入,占比较大。记者从河南省生态环境厅获悉,极端异常天气条件是污染加剧的重要诱因。近两年,河南省受高温干旱少雨等极端异常天气条件影响严重,上半年17个城市累计降水天数464天,达到近10年同期最少,其中4—6月平均最高气温达到29.3摄氏度,较近10年平均偏高2.2摄氏度,达到历史同期最高。

为进一步压降污染源排放,抵消极端异常气象条件的不利影响,河南省生态环境厅组织省级监督帮扶组及专家团队,有针对性地对指标进展滞后、大气环境问题突出的重点城市开展“一对一”指导帮扶,指导谋划重大减排工程举措,与当地党委、政府共同布控,全力遏制大气污染。

除了河南省,山东省有4地进入空气质量较差后20,分别是菏泽、临沂、聊城、枣庄。

空气质量变化程度较好前20,山西占9市

上半年,山西省忻州市、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在168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变化程度较好排名中位列前3位。

除忻州,山西省还有阳泉、晋中、临汾、大同、朔州、太原、吕梁、晋城8地进入空气质量变化程度较好前20,为数量最多的省份,涵盖了省内多个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

山西省作为能源重化工基地,过去受煤炭开采、焦化、火电等产业影响,空气质量曾长期处于较差水平。去年1月—6月,临汾、太原、阳泉均位于空气质量排名后20。今年上半年,山西多个城市空气质量改善明显,其中,太原、大同等城市的改善具有代表性,反映出传统工业城市在大气污染防治上的成效。

包头、呼和浩特是内蒙古工业核心区,今年以来两地城市空气质量得到持续改善。2月,包头、呼和浩特在168个重点城市PM2.5浓度较低的前20个城市中,分别位列第十四位、十五位,为采暖季历史同期最好位次。一季度,包头、呼和浩特分别位列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变化程度较好城市第一位、第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