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北部的朔州市,一条蜿蜒流淌的河流静静穿城而过——它就是苍头河。这里不仅是城市生态的“绿肺”,更是众多野生鸟类栖息与迁徙的重要驿站。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越来越多的观鸟爱好者和环保志愿者走进苍头河湿地,用镜头记录下这片土地上的飞羽精灵。数据显示,仅在苍头河流域就已观测并记录到超过130种鸟类,其中包括多种国家一级、二级重点保护动物。这一串数字背后,是生态保护成果的真实写照,也让我们更加意识到:守护自然,就是守护生命的多样性。

一、苍头河:候鸟迁徙的生态走廊

苍头河发源于山西省右玉县,流经朔城区、平鲁区,最终汇入黄河支流。全长约200公里的河道两岸,分布着湿地、滩涂、林地和草地等多种生态系统,为鸟类提供了理想的觅食、栖息和繁殖环境。

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的重要节点,每年春秋两季,大量候鸟途经苍头河进行能量补给。这其中既有常见的雁鸭类、鸻鹬类,也有稀有的猛禽和涉禽。

近年来,朔州市大力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在苍头河流域实施退耕还湿、植被恢复、水体净化等工程,显著提升了区域生态承载力,吸引了更多鸟类“安家落户”。

二、鸟类名录不断刷新 生物多样性持续提升

据朔州市林业局与民间观鸟组织联合发布的《苍头河流域鸟类调查报告》显示,截至目前,已在该流域记录到鸟类137种,隶属于17目45科,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有大鸨、黑鹳、东方白鹳等6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包括白琵鹭、灰鹤、红隼等23种。

常见留鸟如喜鹊、麻雀、斑鸠等常年可见;夏候鸟如家燕、金腰燕、普通夜鹰每年准时归来;冬候鸟如豆雁、赤麻鸭、凤头䴙䴘则在寒冷季节点缀河面。

更令人惊喜的是,一些原本罕见或首次出现在山西的鸟类也在苍头河被发现。例如2023年春季,观鸟者首次拍摄到全球濒危物种——青头潜鸭,这一发现引起国内鸟类学界的广泛关注。

多样化的生境支撑了不同习性的鸟类共存。浅水区吸引涉禽觅食,芦苇荡成为鸣禽筑巢的理想场所,而开阔的河滩则为大型水禽提供了安全的停歇地。

三、全民参与守护飞羽精灵

随着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市民加入到保护苍头河生态的行列中。由本地摄影爱好者、教师、退休干部组成的“苍头河护鸟志愿队”定期开展巡护、监测和科普宣传。

每年春季举办的“苍头河观鸟节”已成为朔州特色生态品牌活动。参与者不仅能近距离观察鸟类,还能通过专家讲座、生态展板、亲子互动等形式学习鸟类知识,增强环保意识。

多所中小学将苍头河湿地设为校外生态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开展水质检测、植物识别、鸟类观察等实践活动,让绿色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政府部门也加大投入,建设观鸟平台、设立生态警示牌、安装监控设备,并对非法捕猎、破坏栖息地等行为依法严查,构建起“人防+技防”的立体保护网络。

四、未来展望:打造北方生态观鸟新地标

借助当前良好的生态基础,朔州市正谋划将苍头河湿地申报为省级乃至国家级重要湿地,进一步提升保护等级和管理水平。

规划中的“苍头河生态廊道”项目拟整合沿线景观资源,建设集生态保护、科研监测、自然教育、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复合型绿色空间。

同时,推动建立区域性鸟类数据库和动态监测系统,利用无人机、红外相机等现代技术手段,实现对鸟类种群变化的长期跟踪。

未来,苍头河不仅是一座城市的生态名片,更有望成为华北地区重要的鸟类研究基地和生态旅游目的地。

行走于苍头河畔,耳畔是鸟鸣婉转,眼前是碧波荡漾。每一只振翅高飞的鸟儿,都是生态环境向好的生动注脚。当我们用心倾听自然的声音,便会发现:真正的美丽,从来不是钢筋水泥的堆砌,而是万物共生的和谐图景。保护苍头河,不只是为了留住这些美丽的身影,更是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能够永续发展。让我们携手同行,守护这片蓝天碧水,见证更多生命的奇迹在此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