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鲁又多了一张新名片。11月6日,从省生态环境厅传来喜讯,山西省首批12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名单揭晓,平鲁区榜上有名,是朔州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区)。沉甸甸的荣誉背后,是平鲁区在努力探索资源型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径上用如椽巨笔书写的锦绣答卷。

  近年来,平鲁区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两山”理论为指引,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民生任务和底线任务摆在全区工作的重要位置,持续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着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全面构建绿色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用生态“底色”描绘发展“绿色”,生态文明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人居环境质量全面改善。

  三项机制实现高标准推进

  一以贯之,接续奋斗,平鲁绿色发展崛起正当时。

  强化顶层设计,建立规划引领机制。平鲁区在系统分析、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编制完成《山西省平鲁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2022-2030年)》,从生态制度、生态空间、生态安全、生态经济、生态生活、生态文化等6个领域、10大任务确定建设指标38项,设置六大类71项重点工程项目,科学搭建了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四梁八柱”,明确了实施方向和工作重点。

  强化过程管控,建立责任落实机制。平鲁区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区委、区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由区委书记、区长担任主任,各乡镇、相关部门为成员的生态文明示范区领导小组,严格实行区级领导挂联制度,采取“清单制+项目化+责任制+时限制”方式,明确目标任务,压实各方责任,有序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强化督查督办,建立激励考核机制。加强环境监察队伍建设,建成覆盖城乡的监察网络,实施24小时专人值班制度,对群众和媒体反映的问题及时核实解决反馈。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办法,将各相关单位生态文明建设情况纳入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内容,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

  三大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平鲁区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全面构建绿色循环发展经济、完善生态环境治理、健全生态环境保护三大体系,绿色发展脚步更加坚定。

  在全面构建绿色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中,该区立足煤电产业比较优势,深入推进能源革命,积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扎实推进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累计化解落后产能1270万吨。全面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矿井建设,建成标准化矿井24座,先进产能占比由79.2%提高到87%。该区按照“火电、风电和光电三大板块并举,电站建设、电力通道建设和电力体制改革同步推进”思路,巩固提升千万千瓦级电力基地,全区建成和在建电力项目总装机容量达到955.2万千瓦,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占比提高到39%,2021年发电量达到195.9亿千瓦时。着眼“双碳”背景,该区抓好能耗“双控”,严控“两高”项目,按照高端、多元、低碳发展方向,倾力打造朔州低碳硅芯产业园,全力推动中煤平朔煤基烯烃新材料及下游深加工一体化项目建设。紧紧围绕全省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以煤机智能制造、碳基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光伏等产业为主攻方向,加快推动总投资218亿元的北新建材纸面石膏板、昌昕矿产品、中电投新能源电动重卡、华朔德光碳基新材料、华电源网荷储等15个战略性新兴项目。同时,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清洁化、循环化、低碳化改造,率先实现产业绿色转型。全力打造绿色农业产业体系。平鲁区不断优化种植结构,建成总面积40万亩的红山荞麦、优质油料、中药材、特色杂粮、沙棘林和有机旱作农业“六大特色种植”基地,红山荞麦被列为全省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区。深入推进“粮改饲”和规模化养殖,获得“畜牧业绿色发展省级示范区”称号。全力打造绿色文旅产业体系。平鲁区坚持“打文化牌、走生态路”,依托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全力打造戍边军事文化、工业文化、红色文化、田园文化等旅游品牌,加快推动总投资17.2亿元的凤凰古城及周边生态旅游建设项目,建设“七墩、大河堡、迎恩堡、泉盛庄、口子庄、上木角”6个旅游驿站;完成总投资5.5亿元的平朔矿区复垦绿化项目,打造国家级生态矿区,逐步形成工业旅游新业态;做实红色旅游,全面推动17处省市红色遗址修缮工程,加快推动窝窝会红色旅游示范村建设、绥蒙司令部旧址修缮、上木角西山抗日根据地红色旅游路线建设等重点工作。同时,该区积极举办中国门神文化旅游节、万亩油菜花生态旅游观光季等活动,全面提升文旅产业综合竞争力。

  面对“绿色大考”,平鲁区从细处着手,向实处出发,从保护一片蓝天、一泓清水、一块土地开始,全面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多措并举保蓝天。该区强化制度体系建设,出台了《朔州市平鲁区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未落实无组织管控要求和未达标排放的企业,一律依法停产整治。全员发动、全力推进清煤禁煤、清洁取暖等八大攻坚行动,建成区供热供气“双盲区”改造完成,清洁取暖完成率101%。调整优化运输结构,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全面推进建筑工地绿色施工。实施重点行业特别排放限值改造,进一步推进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治理,强化移动源污染防治,持续巩固“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成果,加强扬尘综合治理和秸秆综合利用,强化禁燃禁放措施。全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由2018年的247天增加到2021年的314天。

  铁腕治污守碧水。该区深入开展桑干河清河行动,持续深化“四水同治”,建立水体信息“基础档案”、污染成因“问题档案”、综合整治“工程档案”,一河一策、一段一策、一点一策,疏浚桑干河支流河道96.5公里,规范沿河43家涉煤企业污水治理,整治排污口24个,新改建城市污水收集管网32公里,建成4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全区出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劣Ⅴ类水质全部消除,水环境质量稳定向好。

  综合施策护净土。该区扎实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目前全区固体废物产生量477.9万吨,综合利用量299.5万吨、处置量178.4万吨。全力做好医疗机构、汽修行业、化工行业危险废物收集、转移、处置工作。严格控制面源污染,推进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和废弃农膜回收利用,农作物化肥用量下降4%,农药使用量增幅控制在2%以内。强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88.9%。

  平鲁区全面构建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大力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强力推进生态修复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京津风沙源二期水利水保项目、坡耕地综合治理项目等五大治理工程。全域绿化扎实推动,加快推进总投资2.6亿元的永定河源头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全区累计造林49.5万亩,完成投资6.1亿元,140万亩林地得到全方位全覆盖管护。积极打造矿山生态修复“后安模式”。作为全省第一、全国第五的产煤县区,煤炭年生产能力1.1亿吨。针对长期以来资源高强度开发、生态环境破坏突出的问题,该区坚持把土地复垦、生态保护、水土保持融入到资源开发建设中,督促煤炭企业积极履行主体责任,加快推动绿色发展,形成了“循环+绿色”的产业机制。其中,后安集团投资1.1亿元,完成6330亩的采煤沉陷区复垦综合治理,全部修复为高标准梯田,为全省、全市采煤沉陷区复垦治理蹚出了新路。在全市率先开展全域环境综合治理提升三年行动,按照生态优先、节约优先、保护优先原则,突出全域整治、全面提升,三年投资50亿元系统实施七大领域87个生态治理项目,统筹推进绿色矿山、生态修复、城市更新、乡村振兴、全域绿化等各项任务,为全区生态环境保护打下坚实基础。

  三大保障实现高水平提升

  强化资金保障。该区健全投入保障机制,加快形成财政资金、社会资金、金融资金多元化投入格局。区财政加大对生态环保的投入力度,实施一批生态环保重点工程。按照“煤矿企业尽义务,植树造林一万亩”的原则,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加大绿色金融支持,探索污染治理市场化的有效机制。

  强化科技保障。该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先进技术的引进、推广,成立平鲁区产业研究院和“双碳”产业研究院,加强与科研院所、高校密切合作,积极开发、引进清洁生产、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与废弃物资源化、生态产业等方面的各类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重点开展优势绿色产业生态设计、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和预警技术、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的推广,促进全区生态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技术水平实现双提高。

  强化人员保障。该区按照共同推进、协调配合的原则,调动各方力量,构建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齐抓共管、企业主体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环保格局。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舆论宣传和科普教育,全区党政领导干部参加生态文明培训的人数比例达到100%,人民群众环境意识和法治观念普遍提高,营造出人人关注环保、人人参与环保的浓厚氛围。

  保护绿水青山,平鲁蹄疾步稳;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名片”,平鲁步履铿锵;一幅天蓝地绿、水清林秀、生态和美的画卷正在平鲁大地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