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列车飞驰过山阴高铁南站,窗外不再是飞扬的尘土,取而代之的是起伏的草坡、错落的花树。这片曾被垃圾与扬尘所困之地,在山阴县人民检察院“以法治之力护航高铁美景”公益诉讼专项行动的推动下,完成了一场令人惊叹的蝶变,成为法治与民生同频共振的鲜活样板。
2024年底,山阴高铁南站通车,高铁带来的不仅是速度,更映照出环境治理的“死角”。山阴县人民检察院在巡查中发现,沿线建筑垃圾堆积如山。风起时尘土蔽日。面对治理难题,山阴县检察院主动担当“破局者”。他们迅速召集沿线的合盛堡乡、北周庄镇及住建部门,围绕“垃圾清运责任分区、残垣拆除时限、生态修复方案”展开深度会商。这次会议不仅清晰界定了乡镇的日常保洁、垃圾清运责任与住建部门的全局统筹职能,更凝聚起“问题共商、责任共担”的治理共识。检察监督如一根红线,将分散的力量紧紧拧成一股绳。
共识落地需雷霆行动。山阴县人民检察院构建“三级联动”机制,检察长带队实地调研,推动治理纳入山阴县委生态攻坚重点任务;同时成立公益诉讼办案专班。科技赋能成为制胜关键,无人机仅用2小时便完成传统人工3天的巡查量,精准锁定多处隐蔽污染源,绘制出详实的“问题点位分布图”。针对勘察发现的问题,检察院依法立案3件,向相关单位发出检察建议,明确“垃圾清理-生态修复-长效管护”三阶段目标,将监督之力精准贯穿治理全程。
在检察监督的强大推动下,治理效能迅速显现:相关部门出动车辆700余辆次,清理各类垃圾2.1万余吨,平整乡村路面15.35公里,拆除破旧房屋3处,同步建立“户分类、村收集、县转运”垃圾处理体系,实现从“问题发现”到“系统治理”的闭环管理。
如今,山阴高铁沿线已华丽转身为县域绿色转型的“流动窗口”。垃圾山消失无踪,扬尘污染成为历史。“开窗就能闻到草香,高铁成了家门口的风景长廊”沿线群众的肺腑之言,是对生态为民实效的最高褒奖。这片曾经的“视觉污染”带,如今成为一张闪亮的“生态名片”。
山阴此次高铁沿线环境整治,是“生态检察”的一次生动实践,探索出了一条“个案监督-类案治理-系统提升”的法治化环境治理新路径。“治理既要‘当下改’,更要‘长久立’。”山阴县人民检察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山阴县人民检察院将深化“科技+公益诉讼”监督模式,聚焦大气、土壤污染等民生关切,推动建立高铁沿线“即查即改、长效管护”机制,让法治之力成为绿水青山最坚实的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