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不少人担心,污染防治工作是否会因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而出现滑坡、退步的现象。针对该问题,生态环境部多次明确回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将保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的战略定力。”

  “不变”“不减”“战略”“定力”,这样的表述既是决心,也是干劲。正如生态环境部三令五申的:“绝不重走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搞一时一地发展的老路。”

  经济发展遇到困难,是否就要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增长?这样的疑虑体现了部分人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到位。其实,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非二元对立、非彼即此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互相转换。高水平的生态环境保护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能进一步减少污染排放。两者辩证统一,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以最新发布的《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为例。公报显示,和2007年相比,2017年全国造纸、钢铁、水泥等行业的企业数量分别减少了24%、50%和37%,产品产量分别增加了61%、50%和71%,造纸行业化学需氧量减少了84%,钢铁行业二氧化硫减少了54%,水泥行业氮氧化物减少了23%。

  企业数量减少,产能反而提升,污染物排放量却下降。实践证明,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倒逼作用、推动作用和引领作用,能进一步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也就是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由此可见,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从短期看,生态环境保护或许会给一些地方的经济发展带来压力。但这种压力并非源于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而是源于这些地方落后的发展方式——产业结构不合理、绿色发展技术储备不足、推动环境保护机制不完善等。归根到底,是没有处理好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更要坚持发展与保护同时发力、相向而行,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成效关系到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因此,我们仍需咬紧牙关,爬坡过坎,决心不变,干劲不泄,在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中,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为全面小康社会创造更蓝的天、更青的山、更净的水,同时也为经济增长注入更多新动力。

   

  

  

  来源: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