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区域‘散乱污’企业基本完成了整治,钢铁行业的超低排放改造目前正在有序推进。”在9月11日国新办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表示,蓝天保卫战各项重点任务进展顺利,环境质量改善背后是大量扎实具体的环境治理工程和任务。

  在成因机理、影响评估、预测预报、决策支撑、精准治理方面,实现了一批关键技术的突破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2017年4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设立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集中优秀科研团队,针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大气重污染成因、重点行业和污染物排放管控技术、居民健康防护等难题开展集中攻坚,推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经过3年的努力,攻关项目在成因机理、影响评估、预测预报、决策支撑、精准治理方面实现了一批关键技术的突破,弄清了区域秋冬季大气重污染的成因,形成了广泛的科学共识,精准识别了区域污染排放特征和重点问题,提出了深化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方案建议。”赵英民表示。

  攻关项目建成了国内最大的空天地综合立体观测网和数据共享平台,建立了区域和城市高时空分辨率的排放清单,建立了“预测预报—会商分析—预警应急—跟踪评估”全过程的重污染天气应对技术体系。

  赵英民介绍,空天地一体化大气环境监测体系,运用了新一代高时空分辨率的卫星遥感、激光雷达垂直监测、大气组分观测、在线监测、走航监测等新技术手段。PM2.5综合源解析技术,实现了PM2.5精细化的来源解析,支撑精准治理。

  污染源排放监管技术,实现精准执法。运用基于物联网大数据的精细化管控技术,建立了重型柴油车远程在线监控平台,集成卫星遥感、地面PM2.5高密度监测网和污染源点位等数据,开展网格布点,进行“点穴式执法”。

  预测预报技术显著提升,实现精准预警。目前,整个区域重污染过程的预报准确率接近100%,“也就是说对重污染过程,我们不会漏掉,会及时预测出来,向公众预警。”赵英民表示,污染级别准确率现在已经接近80%。预报时长由提前7天拓展到了提前10天,为准确识别污染过程、启动污染应急措施提供了关键的科技支撑。

  “攻关项目边研究、边产出、边应用,极大提升了大气污染治理的精准性和科学性,有力支撑了《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和秋冬季攻坚行动方案的编制和实施。”赵英民说。

  实现了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

  赵英民介绍,与2016年相比,2019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了22%,重污染天气减少了40%,北京市PM2.5浓度由73微克/立方米下降到42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数由34天下降到了4天。公众的蓝天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幅提升。

  同时,攻关项目还极大促进了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和绿色发展。

  重点区域“散乱污”企业基本完成了整治,钢铁行业的超低排放改造目前正在有序推进,城市建成区内的燃煤锅炉目前已经基本淘汰,燃煤电厂也基本完成了超低排放改造,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汾渭平原累计完成了农村散煤治理1800多万户。“公转铁”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京津冀铁路货运量去年同比增长了26.2%。

  重污染天气应对更加精准,加强区域联防联控,完善重点区域应急联动机制,建立快速有效的运行模式,保障启动区域应急联动时各相关城市及时响应、有效应对。“对39个重点行业开展精准的绩效分级,根据环境绩效分成了A、B、C三档。A类企业在重污染天气的情况下可以少减排或不减排;B类要按照要求进行相应的减排;C类要更多的减排。”赵英民表示,通过差异化管理,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效果非常明显,受到了企业的欢迎。

  去年“2+26”城市GDP达到了14.2万亿元,比2016年增长了17.2%。“一方面空气质量大幅改善,一方面经济在继续快速发展,从环境的角度也体现了区域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成绩,实现了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赵英民说。

  今年是“十三五”时期的最后一个秋冬季,也是《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最后一个秋冬季,面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形势。

  “从目前数据看,未达标城市PM2.5浓度,已经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三五’和蓝天保卫战下达的任务。对提升优良天数比率,我们正在努力,就目前情况看,如果不发生极端的气象条件,有信心圆满完成任务。”赵英民表示,生态环境部将统筹疫情防控、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和蓝天保卫战的重点任务,服务“六稳”“六保”,落实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不搞层层加码,落实部门、地方责任,确保今年蓝天保卫战圆满收官。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蓝蓝天工作室

  记者:寇江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