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7个省份、10个部属单位的285名同志,组成65个现场小组,在山西6市28个区县1388公里的汾河两岸拉开“战场”,采用徒步拉网方式对入河排污口进行排查。 

  

  下陡崖、上高墙、踏荆棘、趟溪水、迎恶臭,他们用脚步丈量着排查范围内的每一片土地,攻克一个个难以甄别的排口,拿下一项项长途溯源的任务。 

  运用无人机、大数据等科技手段,深入现场下足笨功夫,全面摸清排污口底数,为黄河流域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奠定了坚实基础。排查人员的努力付出,得到各界的肯定和地方政府的好评。 

  

  一线,用脚步丈量汾河1388公里岸线 

  

  从渤海、长江再到黄河,从渤海3600公里岸线、长江2.4万公里岸线、黄河流域湟水河2552公里岸线再到汾河1388公里岸线,生态环境部抽调全国力量,既用高科技,又下笨功夫,徒步走遍所有岸线,到底是为了啥?就是抓住入河入海排污口这个关键节点,回答“排污口到底有多少?”“到底在哪里排?”“谁在排?”“排什么?”“排多少?”这5个问题,坚持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全面摸清入河入海排污口底数,扎扎实实推进流域海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刚刚完成的汾河入河排污口排查,成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又一重大基础性工作。 

  早在10年前,长期为流域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开展技术支持的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陈尧就对黄河流域进行过深入的调研。10年之后再来徒步黄河,他最深的感受是:“近年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但一些地方基础设施仍然滞后,特别是地下管网和污水收集处置能力不到位,集中表现就是排污口量大面广,排污问题突出,造成海洋、河流水环境质量改善形势严峻。” 

  整治迫在眉睫,但“断点”依然存在。而排污口就是污染源和流域水环境质量的“连接点”,以水环境承载力倒逼陆源治理目标的“查、测、溯、治”,正是抓住了“排污口”这个关键点。 

  从渤海开始,排污口排查改变以往地方自查或自查加上级抽查的模式,由生态环境部抽调全国力量,“一竿子插到底”直接组织开展。 

  运用高科技,建立大数据。组织对全流域进行无人机航空遥感,航测范围从长江源头到入海口2.4万公里岸线,环渤海全部岸线3600公里,影像分辨率达到0.1米,发挥“无人机+大数据”在区域环境调查方面的优势,甄别发现疑似排污点位,为现场排查提供精准靶向。 

  在刚刚结束的汾河入河排污口排查中,山西省6市提前对1762公里岸线、2120平方公里范围进行了无人机航测,上千个疑似排口点位、工业园区等重点点位,以及保护区等敏感点位进入排查系统。 

  到一线去,到现场去。人工徒步现场排查是个笨办法,更是好办法、巧办法。而排查人员在无人机航测的基础上,徒步排查确认排口信息,深入一线、深入现场,全面质控核实。“天地”结合、“人机”互补,建立统一规范的排污口清单,为真正解决入河排污问题,切实打通岸上、水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一线,探索建立黄河中游排查工作模式和技术规范 

  

  从渤海开始,“史无前例”的“大兵团”作战模式一直在不断完善和优化中。 

  从组织机制到组织模式,从前期培训到现场实训再到后勤保障,全面完备的保障措施成为每一场排查“战役”的制胜法宝。 

  在组织机制上,排查工作逐渐形成了“三长三员一组”的工作模式:“三长”即督导组组长、城市组组长和工作队长;“三员”指保障员、联络员和技术员;“一组”指机动攻坚组。 

  树干式的指挥协调机制保障了排查工作有序进行。督导组由司局级干部担任组长,就现场纪律、作风、质量、进度等开展针对性督导;保障员进行“兜底式”保障;攻坚组配备最“精良”的装备,负责攻坚克难。 

  为了高效地完成排查工作,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执法局专门制作了“四册两卡三读懂”,从督导组组长到每一名现场排查人员,都能拿到侧重点各有不同的工作手册,让每个“角色”都有属于自己的“脚本”。 

  其中,督导组重点是抓队伍、抓作风、抓纪律,督促指导一线队伍管理,关注解决可能出现的薄弱环节和风险点,在攻坚一线打造生态环保铁军作风。 

  城市组和工作队承担一线队伍管理、纪律作风、质量保障的主体责任,既要安排好排查工作任务,又要关心队伍思想动态,保证高质高效完成任务。 

  而一线排查人员手册主要是围绕如何开展排查、如何操作APP、如何填报信息等实操流程而展开。 

  此外,专门的宣传动员小组每天都以点赞榜、小视频形式,及时推出一线排查动态、典型故事、铁军风采等,给全体人员加油打气,工作群里除了工作交流讨论的声音,就是彼此鼓气、你追我赶、争当先进的动态。 

  在工作模式上,更加突出质量效能,形成了从无人机航测、图像解释、资料分析、现场排查质控、数据审查等全过程的质量管控体系。 

  微信工作群内,技术保障人员严阵以待,任何现场排查中出现的问题都会被他们“秒回”解决;每天晚上雷打不动的工作例会,各现场组逐一“过堂”,分析难点和困难,想办法定措施,查找遗漏,强化质量保障要求。 

  在现场排查中,将复杂的工作要求“口诀化”“口语化”,形成了现场排查“三下五处二”“36字法”“72字诀”,并为一线人员量身定做了一图读懂排查流程,极大促进了排查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 

  “不放过任何一个口子”,“时间服务于质量”,风餐露宿、披星戴月,排查人员攻克下了一个个排口。 

  山西省6市地方政府对此次排查工作高度重视,提高思想认识,强化责任担当,对于排查组发现指出交办的问题,照单全收,立即整改,举一反三,全面落实,推进汾河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同时强化服务保障,抽调精干力量成立工作专班,细化责任分工,开展联合巡查,及时宣传报道;周密细致做好排查组织工作,协调后勤保障、疫情防控、应急处置等工作,尽最大努力为排查组集中精力高效开展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忻州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忻州市将此次入河排污口现场排查作为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抓手,全力配合保障,主动做好与排查组的对接沟通,随时解决排查出现的问题,确保现场排查工作顺利进行。 

  

  为一线,以忠诚干净担当当好生态环保铁军排头兵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每一位参与排查的党员同志在举起右手庄严宣誓的这一刻,感受到的是使命与责任。
 

  

他们来自五湖四海,能力水平参差不齐,思想认识不尽相同,如何才能拧成一股绳,发挥好战斗力?排查期间,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执法局紧紧依靠党建引领,扎实开展学习教育工作,以党建促进和保证排查工作。
 

  

生态环保人的初心和使命该如何践行?排污口排查不仅成为“守初心、担使命”的生动实践,也是一次攻坚克难的赋能之旅。
 

  

唯有不忘“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才能确保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
 

  

在太原,排查组全体成员联合基层生态环境局,来到太原解放纪念馆,回顾历史,重温入党誓词;
 

  

在吕梁,排查组全体成员来到排查岸边的刘胡兰纪念馆,重温历史纵深处的革命传统,进一步坚定锤炼生态环境保护铁军的纪律作风;
 

  

在河津,排查组全体成员来到龙门村党史教育基地,在党旗下神圣而庄严地宣誓,与地方生态环境部门交流心得,分享经验;
 

  

……
 

  

缅怀革命先烈,追忆红色事迹,接受红色精神洗礼,所有生态环保人的政治立场更加坚定,理想信念更加坚定,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增强。
 

  

在一面写满牺牲战士名字的纪念墙面前,一位排查人员深情地说:“污染防治攻坚正值关键期,想想先辈们为了民族解放流血牺牲,我们在排查工作中流点汗、吃点苦,其实都不算什么。”
 

  

他们被一个个事迹感动着、激励着,再次感悟初心、牢记使命。
 

  

陕西省西安市生态环境局阎良分局的刘鹏在参观完太原解放纪念馆后内心久久不能平复。作为一名转业军人,他以军礼这种特殊的方式,向安息在这里的英雄致敬。“八小时身在排查一线、八小时以外心在排查一线。要把工作当成事业干,把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当使命看。”刘鹏的一席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大家纷纷表示,要用务实的心态、担当的姿态、昂扬的状态干好排查工作。
 

  

他们沐骤雨、爬陡坡、跨沟壑,路途再远,也挡不住排查人员勇往直前的脚步;点位再多,也阻止不了排查人员完成任务的信心和决定。
 

  

不知道有多少人的鞋袜从未干透过,不记得有多少次被淤泥和鹅卵石绊倒过,但是排查汾河周边排污口的脚步不曾减慢,想让汾河变得更加清澈的热情不曾冷却。
 

  

对一些困难大、条件艰苦的组,大家相互驰援、不讲条件,提出不让任何一组掉队,同进同退,让地方干部、基层同志甚至租车公司都深受感动。司机师傅说:“你们现场工作强度也太大了,是不是干环保的都‘打了鸡血’?”
 

  

“我们对生态环保事业保持一种情感、一种态度和一种认同,内化于心就是初心,外化于形就是使命。”举起右手的那一刻,有一种信念在每个人心中传递,要让党旗在排查一线高高飘扬。
 

  

参与黄河排查的环境专家说:“入河排污口‘查、测、溯、治’有助于查清污染源,实现水环境改善目标,填补过去‘九龙治水’的短板,为水环境精准治理铺平道路。作为科研工作者,很高兴参与到这一番攻坚实战之中。”
 

  

黄河沿岸地方政府认为,这次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是推进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的基础性、关键性举措之一,为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打下了坚实基础,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来源:中国环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