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目标引领下,传统煤化工行业正经历着一场绿色变革。如何让高耗能产业变身“节能标兵”?中煤平朔能源化工有限公司靠着科学管理、技术创新和数字赋能这“三驾马车”,走出了一条清洁高效的发展新路。

走进中煤平朔能化公司的中央控制中心,就踏入了一个科技感十足的智慧能源中枢。巨大的屏幕上,各类跳动的数据实时展示着水、电、汽、煤等能源介质的消耗情况,各装置的生产状况、设备的运行状态也一目了然,操作人员只需轻点鼠标,就能掌控整个生产系统的能源动态。

中煤平朔能源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管理室调度长马安春介绍,在各主要生产环节安装了智能计量仪器和传感器,通过数据实时采集、动态分析,能第一时间发现装置异常和能耗异常等问题。通过数字化智能工厂建设,公司实现了能源消耗的可视化监控、精准化分析和智能化调度。

除了数字赋能,技术创新更是企业节能降耗的“硬核动力”。在厂区的余热回收车间,一套新型耦合热泵技术正在高效运转,它把循环水中原本白白浪费的低品位余热“变废为宝”,用来厂区供热。同时,实施的低温甲醇洗排放气VOCs治理项目顺利投用,进一步拓宽了“环保+节能”的融合路径,用蓄热式氧化焚烧炉处理废气,还能副产高压蒸汽19.12万吨,年节约锅炉用煤3.26万吨。

中煤平朔能源化工有限公司氨合成中心操作人员冀东昌介绍,余热回收项目将“废热”变“宝热”,VOCs治理实现了环保与节能双赢。这两项技术是能化公司深挖装置潜能的典范,每年可节约企业生产成本600万元。

这两项技术不仅让环保和节能实现了“双赢”,还成功入选国家煤炭绿色低碳先进技术案例。而这些成果的背后,离不开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公司专门成立节能降耗工作领导小组,通过“源头见效、过程增效、全员创效”让节能成果不断从“数据指标”化为“实景呈现”。

中煤平朔能源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管理室负责人卢俊介绍,通过科学管理、技术创新与数字赋能,目前公司的能效水平在持续提升。特别是合成氨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已经实现连续4年下降,降幅超过35%。并且企业年综合能源消费量在“十四五”期间也顺利完成市里下达的能耗总量控制目标,为全市节能降耗工作作出了显著贡献。